聯 系 人:李總
聯系電話:13759574266
在線 QQ:89417157
郵箱:13759574266@qq.com
微信號:ynlongtou
地址:昆明市滇緬大道旁昆建路5號108智庫空間A座4樓

隨著我國4G用戶總數逼近8億大關,人們對于4G流量的需求也開始進入到了激增的階段。據工信部的有關統計,截至去年12月,我國4G用戶的人均月流量消耗已經突破1GB,未來幾年更是可能會因為資費下調、網速提升、應用需求等綜合原因進一步提升到月均流量需求12GB的水平。而針對這種流量需求不斷增長的局面,三大電信運營商從今年伊始就開始積極應對,一場圍繞流量的新戰役正在打響。近日,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就率先出招,在北京地區相繼推出了“無限流量”的新資費套餐,在市場上激起了不小反響。
不限流量是真 但仍有限速
最早放大招的還是在經營成績方面較為落后的中國聯通。去年聯通就曾經率先在全國推出主打“無限流量”的冰激凌套餐,由于其高達近200元的月租費,并未能獲得預期的超高人氣。而此次聯通在北京推出了新無限流量卡,月租僅為46元,套餐內包含本地高速流量2GB,高速指的是4G網絡,國內通話主叫時間為60分鐘,并贈送來電顯示,當用完套餐內的2GB流量后,使用本地流量是無限量免費使用,只不過變成了低速,這種低速指的是最高1Mbps的上網速率,估計只能用來微信、QQ、瀏覽新聞,在線聽歌、看視頻就恐怕力不從心。
無獨有偶,在聯通推出新無限流量卡沒幾天后,中國電信也在北京推出了一款名為“磅礴卡”的無限流量套餐,同樣是46元的月租,國內語音短信均為0.1元,全國接聽免費,流量使用方面也是4G高速包月2GB,超過2GB之外流量可以無限使用,但也會自動降速,只不過電信沒有降到1M那么猛,而是降到3.1M的3G網速水平,就實用性而言相比聯通還是強上那么一點。
對于這種打著“無限”旗號,但是高速使用網絡仍然限量的新套餐。網友反應褒貶不一。ID為“一葉之秋”的新浪微博網友就表示,雖然有限速設置,但無限流量還是不錯,起碼不會總是擔心流量超了之外要額外付出高額的網費,“而且月租方面也便宜了不少。”但也有網友認為這種“無限”的價值不大,“手機上網都降速到的1M、2M還怎么用啊,微信傳個視頻都很慢吧。”ID為“貪吃的貓”的網友表示,流量無限雖然很吸引人,但前提還是應該要保障高速網絡服務的。
“事實上,真正的4G高速無限流量使用,運營商是不太可能提供的。”出云咨詢分析師劉正昊告訴記者,無限網絡的帶寬受到了頻段限制,不可能向固定寬帶服務那樣做到專人專享,且無限擴容,所以無論是現在的4G還是未來的5G網絡,都不太能實現用戶在高速網絡下盡情無限使用。在他看來,所謂無限流量套餐,在達到一定標準后實施限速將會是未來運營商的普遍做法。實際上,海外運營商的無限流量套餐也大多是同樣的超過一定標準后“不限量限速”,即使是寬帶建設發展領先全球的韓國,運營商也并未提供無限流量不限速度的資費套餐方案。
流量競爭升溫 老用戶受冷落
其實對于消費者而言,“無限流量”的噱頭固然吸引力很足,但已經習慣的4G高速體驗后要想回到從前還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也正是因此,在搶奪4G用戶這件事兒上,運營商倒也沒有一味地在“無限流量”上做文章。今年伊始,純流量卡、日租卡、超大流量包套餐和互聯網應用服務商聯手定制定向流量卡等新玩法不斷涌現,為消費者平添了不少新的選擇。
近日,中國移動在貴州地區就推出了月費99元的“流量至尊卡”,包含了40G省內流量和1G全國流量,流量單價相當便宜。而正對58元及以上的4G套餐老用戶,移動也準備了50元月費的“流量至尊包”,同樣能夠享受40GB省內流量,還是相當給力的。只可惜的是,這種優惠目前還僅限于少數地區,并未有在全國鋪開。
而針對全國用戶,反而是聯通聯合BAT先后推出螞蟻寶卡、百度大神卡、騰訊大王卡等大流量套餐頗為受到市場關注,其中定向應用的流量使用費全免政策也受到了不少用戶的歡迎,而中國電信則是推出4G+純流量的云卡應對,低至29元的月租方案也頗為受到部分價格敏感型用戶的認可。此外,三大運營商還紛紛推出了日租卡、月租卡等新的流量卡套餐方案,以單日或單月為計費單位提供時效內的大流量包,在滿足了不少用戶的大流量使用需求之外,也在資費門檻上有所降低。只不過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的眾多優惠政策地方特色強烈,各大運營商在不同地區的資費政策也大不相同,其超大的流量包也大多有使用地域的限制,省內流量優惠較多,但全國流量方面往往就比較吝嗇了。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4G資費套餐日漸繁多,低門檻、大流量的也不在少數。但就目前市場的整體狀況來看,利好更多的還是面向新用戶,在老用戶方面,運營商雖然也有各種流量加餐包的優惠,但整體力度還是差距不小。不僅如此,由于各大運營商在攜號轉套餐方面大多限制太多,還導致了老用戶無法在使用原有的號碼的情況下轉為使用資費更低、流量更多的套餐,這更是引發了不少老用戶的吐槽。“這種情況主要還是運營商基于KPI考核的運營方式所致,但從長遠來看,新用戶的增速已經放緩,運營商還是應該更好地提升服務水平來引導用戶進行消費升級,從而獲得合理的利潤回報。”劉正昊表示。
掃描關注官方微信